第六百七十七章 考核
朱怡成接过看了看,廖焕之对于此事还是很上心的,针对目前的官员考核和京察制度提出了他的看法。按之前朝廷的规定,三年一考,针对在京官员同样也是如此,考核以吏部进行主导,主要针对官员的施政情况再加上其他各方面进行评分,最终得出考核几等的结果。
最终评分出来后,吏部将按照结果决定官员来年的升迁或者去职,这个制度一直都有,在朱元璋创建大明后对其又进行了更改和完善,随后形成了一套延续至今的制度。
这种考核看起来似乎很不错,而且也能体现出官员能力、品德等各方面的效果,另外还能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当年朱元璋之所以确定这个制度,应该也是如此想的,通过这种考核使朝廷能够更好地了解官员的情况,也给官员带来一定压力和动力。
换而言之,后世企业中被吹捧的先进管理中“kpi考核”、“末位淘汰制”之类其实在中国早就有了,官员考核包括京察制度就是它们的祖宗。能者上,不能者下,领导岗位绝对不能一成不变,政府官员不是世袭,谁干得好就提拔,干的不好就下岗……。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是不是经常在大会上那位领导的发言稿里能听到?其实只不过是如今这一套的另一种说法罢了。
可制度虽好,但也牵涉到一个执行的情况,这种问题从来就存在。再加中国历来就不缺少聪明人,更有一个所谓的关系网。前者是个体,后者是群体,至于关系网,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地存在。向来由同窗、同科、同乡,这三同为枢纽,从而形成了上至官场,下至普通百姓的庞大关系网。
在这张关系网中,属于自己人当然要照顾一二,比如说负责官员考核的人和考核对象,假如对方属于这三同中的一员,考核时睁只眼闭只眼,手上松上一松,最终评分自然高些。如果不是“自己人”那么自然是公事公办,假如对方的关系网和自己的群体有矛盾的话,甚至还会苛刻一些,这样一来评分肯定会低。
正是这种原因,原本看似公平的考核就会流于形式,再加上人在江湖漂哪里不会有得罪人的地方,就算你不得罪人,你的亲朋好友是否和别人有矛盾呢?说不定那一天就落到了有心人手里?这又怎么确保考核的公正?而且这种情况也会随着考核的结果进行演变,等到量变成为质变的时候,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党争。
廖焕之是从基层官员做起,在遇到朱怡成后才一飞冲天,他自然清楚其中的弊端。所以,在这份折子中,廖焕之一针见血就指出了官员考核和京察的问题,同时提出针对这种问题进行调整。
调整的方向首先是负责考核人员的选定,同时加强对执行人员的监督,并且进行双重甚至三重考核方式以确保考核的结果真实有效。
这样做,从朝廷方面来看固然会增加考核的难度和强度,可也能极大避免之前提到的问题,就算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但相对之前的方式却要公平许多。
另外廖焕之还提出调整考核的时间,由现在的三年一期固定考核改为不固定考核,同时增加不定期地抽查考核,以防止官员因为应付考核特意搞出一些“政绩”或者找门路什么。
“廖爱卿有心了。”看完这个折子,朱怡成很是满意地点点头,从其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廖焕之的确对这件事上了心,要不然也不会写出这一份折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