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节
“三代人的事情太远,陛下想得,我们想不得,且先定下储君,再且行且看吧……”王绾撇了一眼冯去疾。
想的还挺多……
无非就是父子不亲近,可能就会生出来间隙,难以管教……
而相对应的他们这群扶苏党也就不能顺理成章的依附于赵泗。
以始皇帝对赵泗的亲近,再加上赵泗已经封王,日后就算扶苏登基,他们也不好改立人选,故而生出来了犹豫的心思。
但那都是多久远以后的事情了?
有那个心思不如先想想让扶苏成为太子再说。
“唉,陛下夺情至此,我也是担心父不知子,子不知父,恐生祸患啊。”冯去疾叹了一声。
王绾没有说话,只是饮了一口热汤,静静的看着外面的大雪。
他的身体,快撑不住了,想不了那么远了。
而另一边……
皇宫之中,始皇帝靠着躺椅正在泡脚,而赵泗则就着大雪正在看书。
《为吏之道》
说是书也可以,说是公文也可以,是赵泗在始皇帝积累的档案里面找到的宝藏。
字数不是特别多,主要的内容是对吏的品行提出要求,并加以训诫的一篇文章,文中对“吏”的要求,大致可以分为品行、才干和政治态度三个方面。
品行方面要求“必精絜正直”“慎谨坚固”“怒能喜,乐能哀,智能愚,壮能衰,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强梁不得”,合于时人对“君子”人格的理解。
才干方面的要求与吏的职责息息相关,如“审当赏罚”“审知民能,善度民力,劳以率之,正以矫之。”
政治态度的要求大致可归纳为尊上、守法和无私三方面。尊上,如“忠信敬上”“安家室忘官府”。守法强调避免“五失”之“受令不偻”和“缓令急征”“审悉毋私”
这是难得让赵泗眼前一亮的文章。
因为此篇文章所定下来的训诫,一别法家的传统印象,而并不拘泥于法家的刻板思想,在赵泗看来,这完全可以充当这个时代官吏的行为守则,以推广于天下。
当然,赵泗现在读的书比较多了,既然今天才看到……
那就说明,这篇文章,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流传于天下。
也并没有作为秦吏的行为准则以推广天下。
赵泗重点看了一眼后面的署名。
“南郡守腾……”
“世非无能人,是明珠蒙尘也!”赵泗缓缓合上了手上的奏书,脸上露出了笑容。
人才!能写出来这篇文章的,一定是个人才!
新吏和新法
“就是这个名字……有点熟悉……”
赵泗挠了挠头,总觉得自己似乎在什么地方听说过这个名字,但又实在想不起来,自己似乎也和南郡郡守没有任何交集。
仔细一看,这篇文章写自始皇帝二十六年,距今也有十余年也,十来年前是郡守,如果按照正常晋升流程,熬资历也够这位郡守熬到中央了,但是赵泗却从未在咸阳听说过这号人物,这让赵泗有些惊讶。
“莫不是已经故去了吧……”
赵泗挠了挠头……
正在仔细想着这个名字出自何处,为何会给自己一股熟悉的感觉的时候,忽听得呼啦啦一声,赵泗扭头一看,却是始皇帝抬脚从木桶里面出来。
赵泗放下文书,凑上前去,以绢布拭之。
“方才再看甚么?”始皇帝老神自在的靠在躺椅上享受着自家好圣孙给自己敲腿笑眯眯呢问道。
“为吏之道……是二十六年的文章。”赵泗开口说道。
始皇帝眯着眼睛点了点头,脑子里划过一个熟悉的名字。
“南郡守腾所书的文章吧?”始皇帝笑着开口。
“十余年前的奏折大父记得还如此清楚?”赵泗笑道。
“为君者,或许不能记清楚县吏的名字,可是倘若连郡守是谁都不清楚,如何治理天下?”始皇帝嗤笑了一下。
这话说的倒是在理,尤其是在经过这段时间始皇帝的言传身教以后,赵泗感触也更深了许多。
所谓治国,其实无外乎操纵全局。
而若想操纵全局,举重若轻,最重要的,就是足够了解自己的国家。
一个君王能够对自己的国家知根知底,只要愿意去励精图治,那么国家一定会因此繁荣。
相比较于这些,所谓的大道理反而略显空虚了。
治国没那么高大上,繁琐细处见真章,指望上下嘴唇一碰,推出一个政策就想让国家繁荣富强那才是开玩笑。
“我看这《为吏之道》所书,颇有见解,何故不闻南郡守腾之姓名?”赵泗开口问道。